入臺灣

臥聽風潮超巨溟1,臺隆2曙色亂山3青。銅標4萬里新王土,水竹千村舊短亭5。塵漫古城非毒霧6,日斜淡水又揚舲7。如何去國易裘葛8,卻算游程未浹蓂9

【題解】

本詩為七言律詩,收入《盜泉詩稿》。明治32年(1900)小泉首度來臺,這首作品是其對臺灣第一印象的描寫。詩作由夜間船程破題,描述基隆諸山在曙光中青翠耀人。接續以馬援銅柱之典,指出臺灣是日本帝國南疆界,並以流水、竹林、村莊等詞彙,記錄由基隆前往淡水的沿途印象。有趣的是,小泉在詩中對臺灣抱持較為正面的態度,描寫市街煙塵雖多卻非傳說中的毒霧,而淡水河上更是夕照舟帆一派和諧之景,與日治初期日人作家經常刻意強調的炎荒瘴癘、野蠻之島印象截然不同。最後,小泉以臺灣炎熱氣候做結,指出臺灣寒暑更替不若日本列島四季分明,則凸顯出臺灣位處南疆的氣候特色。

【作者】

    小泉盜泉(1867-1909),原名政以,字子潔,號盜泉,平素以號行世,日本奧州盛岡人。師事板桓桑陰、山崎鯢山學習漢詩文,先後擔任小學教員與低階官吏,後改行擔任記者。明治32年(1900),受邀來臺,任職於《臺灣日日新報》,隔年因批評內閣而去職,短暫回日後,再來臺擔任臺南廳事務囑託,後轉任台北警察本署擔任囑託,奉命修編《治匪史》。明治37年(1904)開始擔任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秘書,後隨後藤前往滿州任職而離臺。

小泉盜泉在臺期間,作品多發表於《臺灣日日新報》,亦曾與館森鴻、中村櫻溪等在臺日本漢文人合組詩社「淡社」,為日治初期重要日籍漢文人。身故後,遺稿由胞弟小泉政忠與館森鴻彙編為《盜泉詩稿》。

【注釋】

  1. 1. 超巨溟:超,跨過之意。渡過大海。
  2. 2. 臺隆:像高台一般隆起。此指由船上望基隆港所見之山景。
  3. 3. 亂山:指層巒疊嶂的樣子,即不規則散落層疊的山勢。
  4. 4. 銅標:銅製的國界標示。東漢馬援攻佔交趾後,豎立桐柱作為漢地邊界的標誌。後多以「銅標」表示國境邊界之意。
  5. 5. 短亭:舊時大道每五里設一涼亭,供人送別或路途休息之用。
  6. 6. 非毒霧:此指台灣沒有傳說中的煙毒瘴癘之氣。
  7. 7. 揚舲:舲,音ㄌㄧㄥˊ,有窗戶的小船。揚舲,即揚帆行船之意。
  8. 8. 易裘葛:裘,皮衣,引伸為冬衣。葛,以葛草纖維製成的衣服,泛指夏衣。易裘葛,換下冬服,改穿夏衣。
  9. 9. 未浹蓂:浹,音ㄐㄧㄚˊ,循環一周。如天干由甲日至癸日稱為「浹日」;地支由子日至亥日稱為「浹辰」。蓂,音ㄇㄧㄥˊ,即「蓂荚」,傳說中的一種瑞草,每月初一至十五,每日生一荚;十六至月終,每日落一荚,故以荚数多寡,可以辨別今夕何日。未浹蓂,指台灣寒暑未依時節循環變化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  1. 1. 小泉盜泉,〈南泛〉,《盜泉詩稿》。
  2. 2. 小泉盜泉,〈滬尾廨舍題壁〉,《盜泉詩稿》。
  3. 3. 小泉盜泉,〈臺北誌別〉,《盜泉詩稿》。

【參考資料】

  1. 1. 小泉盜泉,《盜泉詩稿》,東京:秀英舍第一工場,1914年。
  2. 2. 莊怡文,《在理想的幻滅中尋找生之路——小泉盜泉《盜泉詩稿》研究》,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論文,2012年。
  3. 3. 胡巨川,〈小泉政以及其盜泉詩稿析論〉,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》,臺北:文津出版社,2003年。

 

(張明權)

arrow
arrow

    睏學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