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書感(二首之一)

老榕千歲鬱成林,錯節蟠根百畝陰。野性1幸全天然壽,里人尊崇不敢侵。涼風吹起偃蓋2下,行人就憩承天嘏3。文木4繁榮止一時,誰知散木5竟為社6

【題解】

本詩為七言律詩,收入《劍潭餘光》。依《劍潭餘光》繫年,這作品首寫於明治44年(1911),內容主要記錄作者對於台灣巨大榕樹的感想。

詩作以寫景破題,描述古榕成林蔽蔭百畝,同時指出臺人尊崇這棵碩大年深的老樹為神木。接續刻畫夏季酷暑中,行人紛紛在樹蔭下乘涼的景致,讚嘆這幾乎是天賜的恩惠。最後化用《莊子人間世》:「不才之木也,無所可用,故能若是之壽」的典故,強調榕樹與櫟樹相同,都是無法器用的木材,才能長年存活成為受到地方祭祀的神木。

日治初期,巨大的榕樹被視為台灣特有的風情,常常成為日本文人刻意著墨的對象,尤其以樹下乘涼及社樹二事最常被描述,這首作品可以算是此類的典型之作,反應出來自北方的日本人,對於南方島嶼的觀察與印象。

【作者】

伊藤貞次郎(1859-?),字暘谷,日本九州大分縣日出町人(今日本大分縣日出町)。其父伊藤松軒為日出藩藩學教授,因家學淵源,自幼嫻熟漢學。即長,畢業於農科大學,又入漢學家甕谷岡松門下,研習經史。後以專業技師身份應聘來臺,歷任總督府林業技手、殖產局苗圃主任、營林局技師等公職,專精造林工程規劃、農業改良等事業,於大正7年(19185月離職返日。滯臺十餘年間,主要定居臺北,但因公務之需,形跡則遍及全臺,並留有詩文傳世。伊藤貞次郎在臺期間,隸屬日人詩社「淡社」,不僅和日人相互唱和,與臺籍詩人亦有往來,作品常見於《臺灣日日新報》中。大正3年(1914),自選漢詩文作品,委託館森袖海審定,山口東軒、加藤豐山、關口無改、矢野八水等校閱,事成後於臺北出版《劍潭餘光》,經《臺灣日日新報》報導,頗受時人所重,可謂日治初期在臺重要日籍詩人。

【注釋】

  1. 1. 野性:天然的本性。
  2. 2. 偃蓋:本指車蓬或傘蓋,後引伸形容樹蔭大如傘蓋之狀。
  3. 3. 天嘏:上天賜與的福祉。
  4. 4. 文木:可以器用之木。
  5. 5. 散木:與文木相對,指因無用而享天年的樹木。
  6. 6. 社:指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地方,此指散木得保天年,因長壽而被視為土地神奉祀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  1. 1.  伊藤貞次郎,〈夏日書感〉之二,《劍潭餘光》。
  2. 2.  伊藤貞次郎,〈歲晚漫興〉,《劍潭餘光》。
  3. 3.  伊藤貞次郎,〈浴北投溫泉〉二首,《劍潭餘光》。

【參考資料】

  1. 1.  伊藤貞次郎,《劍潭餘光》,東京:株式會社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,19147月。
  2. 2.  張明權,〈日治時期雲林海豐堡砂害災況與防治:以伊藤貞次郎〈砂防雜詩〉組詩為討論個案〉,《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》第4集,台北:里人書局,2010年,頁361-363

 

(張明權)

arrow
arrow

    睏學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