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臺中途上作

南北峰巒1分雨暘2,大安溪3上望蒼茫4。風輕5日暖臺中路,二月初旬6競插秧。

【題解】

本詩為七言絕句,收入《劍潭餘光》。本詩依《劍潭餘光》繫年,創作於明治39年(1906),當時擔任殖產局林務課技手的作者,經常往來臺島各地調查林業資源,或進行植樹工作,遂留下諸多詩作記錄沿途見聞。

詩作紀錄作者由三義越過大安溪,進入台中平原時所見,首句紀錄一項有趣的氣候特徵,即以大安溪為界,北岸三義多陰雨,南岸后里則多晴陽。這種獨特現象,源於北岸火炎山阻擋水氣所產生的地形雨,三義甚至產生「南邊太陽北邊雨,倒是無晴還有晴」的地方俗諺。次句除了陳述大安溪河床遼闊的地理特徵外,還有點出越過界河進入台中地域的意涵。末兩句則描寫二月春風徐徐,農人忙於插秧之景,呈現出地方興興向榮的氣氛。

【作者】

伊藤貞次郎(1859-?),字暘谷,日本九州大分縣日出町人(今日本大分縣日出町)。其父伊藤松軒為日出藩藩學教授,因家學淵源,自幼嫻熟漢學。即長,畢業於農科大學,又入漢學家甕谷岡松門下,研習經史。後以專業技師身份應聘來臺,歷任總督府林業技手、殖產局苗圃主任、營林局技師等公職,專精造林工程規劃、農業改良等事業,於19185月離職返日。滯臺十餘年間,主要定居臺北,但因公務之需,形跡則遍及全臺,並留有詩文傳世。伊藤貞次郎在臺期間,隸屬日人詩社「淡社」,不僅和日人相互唱和,與臺籍詩人亦有往來,作品常見於《臺灣日日新報》中。大正3年(1914),自選漢詩文作品,委託館森袖海審定,山口東軒、加藤豐山、關口無改、矢野八水等校閱,事成後於臺北出版《劍潭餘光》,經《臺灣日日新報》報導,頗受時人所重,可謂日治初期在臺重要日籍詩人。

【注釋】

  1. 1. 南北峰巒:指大安溪北岸的火炎山、枕頭山,與南岸的牛頭山、觀音山,皆為越溪時可見之山景。
  2. 2. 雨暘:分指雨天及晴天。此地因地形影響,北岸三義較常陰雨,而南岸后里則多晴天。
  3. 3. 大安溪:發源於雪山山脈之大霸尖山西側,為苗栗與台中之界河。
  4. 4. 蒼茫:形容大安溪河床遼闊無邊的樣子。
  5. 5. 風輕:指微風輕拂。
  6. 6. 初旬:又稱上旬,指每個月的頭十天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  1. 1. 伊藤貞次郎,〈新竹途上作〉,《劍潭餘光》。
  2. 2. 伊藤貞次郎,〈桃園途上作〉,《劍潭餘光》。
  3. 3. 伊藤貞次郎,〈七星山途上作〉,《劍潭餘光》。

【參考資料】

  1. 1. 伊藤貞次郎,《劍潭餘光》,東京:株式會社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,19147月。
  2. 2. 張明權,〈日治時期雲林海豐堡砂害災況與防治:以伊藤貞次郎〈砂防雜詩〉組詩為討論個案〉,《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》第4集,台北:里人書局,2010年,頁361-363

 

(張明權)

arrow
arrow

    睏學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