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題解】
本組詩為七言律詩,收於《仙壽山房詩文鈔》。經由詩題,可知這是一組紀游詩作,主要記錄船行前往北投溫泉洗浴的見聞與感想。第一首詩作題為〈舟下淡水〉,描述自己乘著紅頭船由大稻埕碼頭出發,順著淡水河向下游的北投進發,沿途看到煙嵐繚繞的觀音山,與播種稻蔗的沿岸農村等景致。
第二首題為〈北投浴靈泉〉,記述北投溫泉鄉的體驗與風光,除描寫溫泉旅行讓人放鬆閒適,忘卻酷暑炎威與名利機心外,也記錄該地遍植鳳梨的景致,和婦人以龍舌草潤髮的新奇見聞。這組作品一方面紀錄了早年淡水河航運的運輸作用,另一方面也展現出北投溫泉的風華,讓我們見識到早在日治初期,北投已成為北台灣重要的休憩場所。


【作者】
土居通豫(1850-1921),本姓越智,別名通予,字子順,號香國、香谷、香国花御史等,日本土佐人,明治到大正時期著名漢詩人。明治15年(1883)起任京都府職員,明治28年(1895)以漢學素養深厚之故,入選為台灣總督府官僚,擔任陸軍郵便局長隨軍征臺,後陞任民政部郵政局長。明治30年(1897)因為台北郵便局長伊藤重英,與宜蘭郵便局長今井鐵太郎等有收賄之嫌,以督導不周之責請辭東歸離台。
在台期間,活躍于北台漢文壇,曾於明治29年(1897)與水野遵、金子芥舟、加藤雪窗等總督府官僚創設「玉山吟社」,是日治時期日人在台組織的第一個詩社。此外,亦常與北台文人仕紳宴飲吟詩,贈答作品屢登載於《台灣新報》,是日治初期相當活躍的日本在台漢文人。著有《征臺集》、《續征臺集》、《仙壽山房詩文鈔》、《仙壽山房別鈔》等漢文詩集。

 

紅頭1(船名)撐出稻埕(地名)2,敧側3席帆驚水禽。一碧江流連錳舺4(街名),雙尖煙髻5現觀(山名)。村村雨足插秧再,岸岸風薰6栽蔗深。涼透黃來衫子白(黃來衫,以鳳梨葉纖緯織作。),亞班7 (謂舟師。)嘓轆8叩舷吟(舟下淡水。)

 

谿9湧靈泉雲自香,參差臺榭10小仙鄉。簾前睡足餘斜日,樹蔭浴來生爽涼。膏草成叢龍舌(龍舌草,蘆薈一種,其液作膏,婦人采以潤髮。)碧,甘梨滿圃鳳毛黃(山腹處處,種鳳梨甚盛。)。不知溽暑11南州12苦,一夢功名與世忘(北投浴靈泉。)


【注釋】
1. 紅頭:指紅頭船,一種航行於淡水河流域的木造平底載運河船,因船頭習慣漆成紅色而得名。
2. 稻埕潯:潯,水邊。稻埕潯,指大稻埕一帶的淡水河流域。
3. 敧側:敧,音ㄑㄧˇ,傾斜不正。敧側,偏在一邊;傾斜。
4. 錳舺:即艋舺,今日台北萬華區的舊稱。
5. 雙尖煙髻:雙尖,指觀音山十八連峰中的占山與硬漢嶺兩個山頭。煙髻,煙霧繚繞的山峰。雙尖煙髻,形容觀音山的山勢與霧氣繚繞的景象。
6. 風薰:吹拂著暖風。
7. 亞班:清代船員職稱名,本專指瞭望手,後用以泛指船員。
8. 嘓轆:音ㄍㄨㄛ ㄌㄨˋ,指含糊不清的說話聲音。
9. 谿:山間溪流,此特指北投溪而言。
10. 臺榭:泛指樓臺等建築物。
11. 溽暑:指氣候潮濕悶熱。
12. 南州:本泛指南方地區,此喻指台灣而言。


【延伸閱讀】
1. 土居通豫,〈游北投歸途〉,《征臺集》。
2. 土居通豫,〈北投浴溫泉〉,《征臺集》。
3. 土居通豫,〈滬尾〉,《仙壽山房詩文鈔》。


【參考資料】
1. 得泓資訊,「中國近代報刊‧臺灣日日新報」資料庫,網址:「http://www.dhcdb.com.tw/SP/」,2015/4/9。
2. 國立台灣文學館,「智慧型全台詩資料庫」,網址:「http://xdcm.nmtl.gov.tw/twp/」,2015/4/14。
3. 講談社編,《日本人名大辭典》,日本:講談社,2001年12月6日,


(張明權)

arrow
arrow

    睏學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