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題解】
本組詩為五言絕句,收於《秋碧吟廬詩鈔》。這組作品是昭和九年(1934),作者第二度前往宜蘭旅行,旅居礁溪時被雨所困不得前行時所寫下的抒懷作品。詩作除提及礁溪到頭城間人口頗為稠密外,整體的重心是落在自身的情感敘述上。第一首先感嘆世途險惡,認為偏僻的礁溪,是一個讓自己躲避塵紛的好地方。第二首則感嘆真正的閒情只能在旅行中體會,陳述被雨所困的自己,因百無聊賴而感到慵懶疲憊,連吟詠詩作的興致的喪失了。這兩首詩作,可謂靈動地呈顯旅途間的避世閒情與道阻於雨的無奈心情。

 

【作者】
久保得二(1875-1934),號天隨,日本東京人。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漢學科畢業,大正15年(1926)轉任大東文化學院講師,隔年11月獲頒文學博士學位,昭和4年(1929)出任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講座教授,並和尾崎秀真、猪口安喜等共同擔任「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」編纂委員。曾在臺灣設「南雅詩社」,將吟唱結集為《南雅集》刊行。著有詩集《秋碧吟廬詩抄》、《關西遊草》、《閩中遊草》、《琉球遊草》等。

 

茅茨1相接到頭圍2,地僻郊村俗事稀。閒裡追思世途險,只須物外3避危機。(其三)

 

始信真閒客裡逢,卻於閒處覺身慵4。無聊只少行吟興5,久雨何因惱殺儂6。(其四)

 

【注釋】
1. 茅茨:本指茅草屋頂,後泛指茅屋而言。
2. 頭圍:地名,今宜蘭縣頭城鎮,是宜蘭縣最北端的鄉鎮。
3. 物外:指超脫於塵世之外。
4. 慵:困倦、疲憊。
5. 行吟興:原指邊走邊吟詠的興致,此處意指吟詩的興致。
6. 惱殺儂:惱殺,指非常煩悶、苦悶。儂,即「我」,自稱之詞。惱殺儂,意謂讓我甚為煩悶。


【延伸閱讀】
1. 久保得二,〈北投雜詩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,1933年2月18日,4版。
2. 久保得二,〈金瓜石雜詠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,1932年6月8日,8版。
3. 久保得二,〈漁翁島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,1932年4月15日,8版。


【參考資料】
1. 得泓資訊,「中國近代報刊‧臺灣日日新報」資料庫,網址:「http://www.dhcdb.com.tw/SP/」,2015/4/9。

(張明權)

 

 


 

備註:這組作品原發表於《臺灣日日新報》,昭和九年(1934)2月4日,八版。截圖如下:

臺灣日日新報,昭和九年2月4日,8版 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睏學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