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南散策
東風吹送暮鐘聲,一縷香煙1空復情2。蝶夢三生李菩薩3,鳳翔千仞鄭延平4。起居方外5忘孤島6,終始眼中唯大明。古廟梅花7荒苑8竹,至今氣節仰雙清9。
【題解】
本詩為七言律詩,收入《稗海楂程》。詩題中「城南散策」,意指在城南邊散步之意,實際上則論及台南法華寺與延平郡王祠等兩個景點。透過日治地圖,可知前者在大南門門外西南,而後者則在門內東北處,兩處都屬於大南門周邊的知名的文化景點。
詩作首先描寫黃昏時分,自己在法華寺中,聽到東方傳來晚鐘的聲音,不經感到一陣惆悵。因為想起修築夢蝶園以避世隱逸的李茂春,以及堅持志節義不降清的鄭成功。作者認為李茂春的避世向佛,讓其忘卻身處異鄉孤島的痛苦,而鄭成功則一心一意反清復明,也不會因為退居台灣而喪志不前。最後,作者以延平郡王祠的古梅與法華寺中的竹子,喻指鄭成功的堅忍孤忠,和李茂春的清逸氣節,並盛讚這兩位都是品格高尚之人。
【作者】
石川戈足(1847-1927),字子淵、維室,號柳城、墨仙、可睡齋,多以柳城之號行世,日本愛知縣人。明治維新後曾任官吏,後因志趣不合離職。去職後師事中野水竹、吉田稼雲,致力於書畫創作,成為著名南畫大家,以詩書畫三絕著稱於世。明治29年(1896)來台,擔任臺灣總督府臺南縣官僚,隔年晉升為臺南縣大穆降(新化)辨務署署長,至明治32年(1899)辭官離臺,前往清國閩粵一帶遊歷精進畫藝。在台任官其間,曾加入以總督府官僚為核心成員的「玉山吟社」,在《台灣日日新報》上留有詩友唱和之作。明治41年(1908)再度來臺,除在臺北俱樂部舉行個人書畫展外,另受邀重遊台南名勝,滯臺期間所寫遊賞抒懷詩作,於隔年結集出版為《稗海楂程》。書中另附有《海上唱和集》,則收錄訪台期間詩友唱酬贈別之作。
【注釋】
1. 香煙:寺廟祝禱的香火。
2. 空復情:空自惆悵。
3. 蝶夢三生李菩薩:蝶夢,一語雙關,指莊周夢蝶人生如幻,亦指法華寺前身為夢蝶園之事。李菩薩,明鄭隱士李茂春別稱,因其篤信佛教而得名。全句意指李茂春認為人生如夢似幻,故創設夢蝶園隱逸人生。
4. 鳳翔千仞鄭延平:鳳翔千仞,典出諸葛亮〈鳳翔軒〉:「鳳翱翔於千仞兮,非梧不棲;士伏處於一方兮,非主不依。」,此處用以比喻鄭成功矢志南明,義不降清之事。
5. 方外:世外,原指言行超脫於世俗禮教之外的人,後泛指出家為僧之道。
6. 孤島:指台灣而言。
7. 古廟梅花:古廟,指建於清領時期的延平郡王祠。梅花,延平郡王祠興築時,曾自承天府署內,移植一株據說是鄭成功手植的古梅,日治時期這株梅花被視為延平郡王祠代表性的象徵物。
8. 荒苑:指法華寺,因該寺在光緒後(1875-)逐漸荒廢,至1914年方重建。作者在1908年見到的仍是荒廢的景象。
9. 雙清:指李茂春、鄭成功兩位品格高尚之人。
【延伸閱讀】
1. 石川戈足,〈過南菜園有感〉,《稗海楂程》。
2. 石川戈足,〈同小野田三徑蘇有志林子章遊虎頭山陂〉,《稗海楂程》。
3. 石川戈足,〈游太古巢園次安江五溪韻〉,《稗海楂程》。
【參考資料】
1. 石川戈足,《稗海楂程》,台北:台灣日日新報社,1909年。
2. 《台灣日日新報》,收錄於「漢珍知識網報紙篇」資料庫,網址:「http://twhan.lib.pu.edu.tw.libsw.lib.pu.edu.tw:2048/rrxin/intro.html」。
(張明權)
留言列表